恒温荧光PCR检测仪(依赖恒温扩增技术,如LAMP、RPA,结合荧光信号实时监测)与基因编辑技术(如CRISPR-Cas9、TALEN、ZFN,通过特异性核酸酶实现DNA靶向修饰)的联用,是分子生物学与生物技术领域的重要技术融合方向。二者的协同核心在于:基因编辑技术负责“精准改造靶标基因”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负责“高效验证编辑效果”,形成“编辑-检测-优化”的闭环体系,这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基因编辑后验证步骤繁琐、耗时的问题,还能提升编辑效率与特异性,在基础研究、疾病诊断、农业育种、工业微生物改造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。
一、联用的核心逻辑:功能互补与技术闭环
基因编辑技术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特定DNA序列的“敲除、敲入、替换”,但编辑过程存在“不确定性”—— 可能出现编辑效率低、脱靶效应(非预期位点修饰)、嵌合型编辑(部分细胞未完全编辑)等问题;而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核心优势是“快速、灵敏、特异性地检测核酸序列变化”,可针对基因编辑后的靶标位点进行精准分析。二者联用形成的技术闭环,可分为三个关键环节:
编辑前:靶标序列验证与引物/探针设计在基因编辑实验启动前,需通过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确认待编辑生物样本(如细胞、组织、微生物)的靶标基因序列是否与预期一致(避免因样本序列差异导致编辑失效),例如,利用LAMP技术扩增靶标基因片段,结合特异性荧光探针验证序列准确性,同时根据测序结果设计基因编辑的向导RNA(gRNA,针对CRISPR-Cas9)或识别模块(针对TALEN/ZFN),确保编辑工具与靶标序列完全匹配。
编辑中:实时监测编辑效率(可选)部分场景下(如体外基因编辑体系),可将恒温荧光PCR的扩增与荧光检测模块整合到编辑反应体系中,实时监测编辑过程中靶标序列的变化,例如,在CRISPR-Cas9 体外编辑反应中,加入针对靶标位点的 LAMP 引物与荧光探针 —— 若编辑成功,靶标序列被切割,LAMP 扩增无法启动,荧光信号弱;若编辑失败,靶标序列完整,LAMP正常扩增,荧光信号强。通过实时荧光曲线可动态判断编辑反应的进程与效率,及时调整反应条件(如Cas9酶浓度、gRNA比例)。
编辑后:高效验证编辑效果与排除脱靶这是二者联用的核心环节。基因编辑完成后,需从“靶标位点编辑效率”“脱靶位点安全性”“嵌合率”三个维度验证,传统方法(如Sanger测序、琼脂糖凝胶电泳)存在耗时(1-2天)、灵敏度低(无法检测低比例嵌合型)、操作繁琐的问题;而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可在30-60分钟内完成检测,且灵敏度达ng级甚至pg级,具体验证方向包括:
靶标位点编辑效率:通过设计针对“野生型序列”与“编辑后序列”的特异性荧光探针,利用荧光信号强度比例计算编辑效率(如野生型探针荧光弱、编辑型探针荧光强,说明编辑效率高);
脱靶效应检测:基于生物信息学预测的潜在脱靶位点,设计特异性LAMP/RPA引物与探针,通过恒温荧光PCR检测是否存在脱靶修饰(若脱靶位点未扩增出荧光信号,说明编辑特异性高);
嵌合率检测:针对混合细胞样本(如动物组织、植物愈伤组织),通过荧光信号的定量分析(如荧光阈值循环数Ct值),判断未编辑细胞与编辑细胞的比例(嵌合率),筛选纯合编辑克隆。
二、关键联用技术路径:以CRISPR-Cas9为例
CRISPR-Cas9 是目前应用十分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,其与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联用技术路径为成熟,可分为“体外编辑验证”与“体内/细胞编辑验证”两类场景,具体流程与技术细节如下:
(一)体外基因编辑验证:快速筛选适宜的编辑体系
体外基因编辑(如对质粒DNA、PCR扩增片段的编辑)是优化 CRISPR-Cas9 体系的关键步骤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可快速筛选适宜gRNA、Cas9酶浓度、反应时间等参数,具体步骤:
编辑体系构建:将靶标质粒、Cas9蛋白、不同设计的gRNA(如3-5条候选gRNA)按不同比例混合,在37℃下进行体外编辑反应(0.5-2小时);
恒温扩增与荧光检测:取少量编辑反应产物,加入含“野生型靶标位点特异性LAMP引物+荧光探针”的反应体系,在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中进行30分钟LAMP扩增(温度通常为63℃);
结果分析:若某条gRNA对应的反应体系中,野生型探针的荧光信号显著低于其他gRNA(如荧光强度仅为对照的10%-20%),说明该gRNA的编辑效率很高 —— 因靶标质粒被高效切割后,无法被野生型引物扩增,荧光信号减弱;反之,荧光信号强则说明编辑效率低。通过这一方法,可在1天内完成多组gRNA的筛选,远快于传统 Sanger 测序(需 2 天以上)。
(二)细胞/体内基因编辑验证:精准检测编辑效果与脱靶
在细胞(如HEK293T细胞、胚胎干细胞)或模式生物(如小鼠、斑马鱼)体内完成CRISPR-Cas9编辑后,需通过恒温荧光PCR检测仪验证编辑效果,核心包括“靶标位点编辑效率”与“脱靶位点检测”:
1. 靶标位点编辑效率检测(以细胞样本为例)
样本处理:提取编辑后细胞的基因组DNA,用核酸酶去除RNA杂质;
双色荧光LAMP检测:设计两套LAMP引物与探针 —— 一套针对“野生型靶标序列”(标记FAM 荧光),一套针对“预期编辑后序列”(如敲除后的断裂位点或敲入的外源序列,标记HEX荧光);将基因组DNA与双色LAMP反应体系混合,在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中扩增30-40分钟;
效率计算:通过检测仪软件分析FAM与HEX的荧光强度比值 —— 若HEX荧光强、FAM荧光弱,说明编辑效率高(如HEX/FAM 比值>5,编辑效率可能>80%);若二者荧光强度接近,说明存在嵌合型细胞(部分细胞未编辑)。这种方法不仅快速,还能实现编辑效率的半定量分析,灵敏度可达0.1%(即能检测到1000个细胞中1个编辑细胞)。
2. 脱靶效应检测(基于预测的脱靶位点)
脱靶位点预测:通过CRISPR Design、Cas-OFFinder等工具,预测gRNA可能结合的潜在脱靶位点(通常选择与gRNA序列相似度≥18 bp的位点,共10-20个);
多重荧光RPA检测:由于RPA技术(重组酶聚合酶扩增)对引物特异性要求高,且可在37-42℃恒温反应,适合多靶点同时检测。针对每个潜在脱靶位点设计特异性RPA引物与荧光探针(标记不同荧光通道,如FAM、HEX、Cy5),将所有引物/探针混合形成“多重RPA反应体系”,加入基因组DNA后在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中反应20-30分钟;
脱靶判断:若某一荧光通道出现强信号,说明对应脱靶位点被编辑(因编辑会导致脱靶位点序列改变,仅未编辑的脱靶位点可被RPA扩增,产生荧光;若编辑则无法扩增,荧光弱);反之,荧光弱或无信号,说明无脱靶,这多重检测可在1小时内完成20个以上脱靶位点的筛查,远快于传统的全基因组测序(需 1 周以上)。
三、联用的核心优势:突破传统技术瓶颈
相较于“基因编辑+传统检测方法(Sanger 测序、凝胶电泳)”的组合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联用具有四大核心优势,解决了传统流程的关键瓶颈:
(一)速度快:从“数天”缩短至“数小时”
传统基因编辑后验证需经历“基因组 DNA提取(4-6小时)→PCR 扩增(1-2小时)→琼脂糖凝胶电泳(1小时)→Sanger 测序(1-2天)→结果分析(1小时)”,全程需2-3天;而联用体系中,恒温扩增(LAMP/RPA)仅需20-40分钟,荧光检测实时完成,加上DNA提取,全程可在2-3小时内完成,大幅提升实验效率 —— 尤其在需要快速筛选编辑克隆(如细胞系构建)或紧急场景(如病原微生物基因编辑改造)中,优势显著。
(二)灵敏度高:检测低比例嵌合型与微量样本
传统凝胶电泳的检测下限约为10ng DNA,且无法区分低于10%的嵌合型细胞;而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灵敏度可达pg级(如RPA技术可检测 1 pg基因组DNA),且能通过荧光信号定量分析低至0.1%的嵌合率 —— 这对动物胚胎编辑(如小鼠受精卵编辑,常存在嵌合型)或临床样本编辑(如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编辑,样本量少)至关重要,可避免因灵敏度不足遗漏阳性编辑样本。
(三)特异性强:精准区分“编辑型”与“野生型”
恒温荧光PCR的引物/探针设计针对“编辑后序列的特异性位点”(如敲除的断裂处、敲入的外源基因片段),仅与目标序列结合,不与野生型序列反应,特异性远高于凝胶电泳(仅能区分片段大小,无法区分序列差异),例如,在基因敲入实验中,传统凝胶电泳无法区分“正确敲入”与“随机整合”,而恒温荧光PCR可通过针对“敲入位点与基因组同源臂连接处”的探针,仅检测正确敲入的样本,避免假阳性结果。
(四)可现场化:摆脱对实验室的依赖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体积小巧(部分型号为便携式,如手持LAMP检测仪),无需复杂的温度循环装置(仅需恒温加热模块),可在野外、临床现场等非实验室环境使用;而基因编辑技术也在向“体外快速编辑”方向发展(如体外CRISPR-Cas9编辑试剂盒)。二者联用可实现“现场编辑+现场验证”—— 例如,在农业育种中,可在田间采集作物叶片,现场完成基因编辑(如抗虫基因敲入)后,用便携式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实时验证编辑效果,无需将样本带回实验室,大幅缩短育种周期。
四、典型应用场景: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落地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联用已在多个领域落地应用,涵盖基础研究、疾病处理、农业、工业等,成为推动技术转化的关键工具:
(一)基础研究:细胞系构建与基因功能验证
在细胞生物学研究中,构建基因敲除/敲入细胞系是研究基因功能的核心手段。联用体系可快速筛选纯合编辑细胞克隆 —— 例如,在HEK293T细胞中编辑“p53基因”(抑癌基因)后,通过双色荧光LAMP检测,1小时内即可区分“野生型”“杂合敲除”“纯合敲除”细胞,避免传统方法中大量克隆筛选的繁琐过程;同时,通过脱靶检测排除p53同源基因(如p63、p73)的脱靶,确保细胞系的特异性,为后续基因功能研究(如细胞凋亡、周期调控)提供可靠模型。
(二)疾病诊断与处理:临床级基因编辑验证
在基因处理领域(如CRISPR-Cas9处理镰状细胞贫血),编辑后细胞的“安全性”与“有效性”是临床审批的关键。联用体系可用于:
患者造血干细胞编辑后,检测靶标基因(如HBB基因,镰状细胞贫血致病基因)的编辑效率,确保≥90% 的细胞被正确编辑;
筛查潜在脱靶位点(如与 HBB 序列相似的基因),确保无脱靶修饰,避免引发新的疾病;
监测患者回输编辑细胞后的体内嵌合率(通过外周血样本检测),评估处理效果 —— 这些检测均需快速、灵敏,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可满足临床级别的要求。
(三)农业育种:快速培育基因编辑作物/畜禽
在农业领域,基因编辑技术常用于培育抗虫、抗除草剂、优质的作物(如水稻、玉米)或畜禽(如猪、鸡)。联用体系可加速育种进程:
对作物愈伤组织进行基因编辑(如敲除抗除草剂基因的抑制位点)后,用便携式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在温室现场检测编辑效率,筛选阳性愈伤组织,避免传统方法中“愈伤组织培养→植株再生→测序验证”的漫长流程(从数月缩短至数天);
对畜禽受精卵编辑后,在胚胎移植前检测编辑效果,提高移植成功率(如猪受精卵编辑后,仅移植纯合编辑胚胎,避免后代出现嵌合型)。
(四)工业微生物改造:优化发酵效率
工业微生物(如大肠杆菌、酵母菌)的基因编辑常用于提升发酵产物产量(如胰岛素、乙醇)。联用体系可快速筛选高产菌株:
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(如敲除产物分解酶基因、增强合成酶基因)后,通过恒温荧光PCR检测编辑位点,1小时内筛选出阳性菌株;
对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样本进行实时检测,监测编辑基因的稳定性(避免因传代导致编辑位点丢失),确保发酵效率稳定。
五、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
尽管二者联用已展现显著优势,但仍面临一些技术挑战,同时也存在明确的发展方向:
(一)现存挑战
多重检测的通道限制:目前多数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仅支持2-4个荧光通道,无法同时检测更多脱靶位点或编辑靶点 —— 需开发多通道(如8-10通道)检测仪,满足复杂编辑体系的需求;
复杂样本的干扰:临床样本(如血液、组织)或农业样本(如叶片、土壤微生物)中含有的杂质(如蛋白质、多糖)会抑制恒温扩增反应,导致假阴性 —— 需优化样本预处理方法(如快速核酸提取试剂盒),减少干扰;
编辑类型的适配性:对于复杂编辑类型(如大片段敲入、碱基编辑),现有引物/探针设计难度大,检测灵敏度下降 —— 需开发针对复杂编辑的特异性扩增技术(如长片段LAMP)。
(二)未来发展方向
集成化:“编辑-检测”一体化设备开发微型化、一体化设备,将“基因编辑模块”(如微型CRISPR反应腔)与“恒温荧光检测模块”整合,实现“样本入→结果出”的全自动化流程 —— 例如,针对病原微生物(如新冠病毒),可在设备内完成“病毒RNA编辑(如破坏复制相关基因)→编辑效果检测”,用于快速灭活与验证。
智能化:AI辅助引物设计与结果分析结合人工智能技术,开发“AI引物/探针设计系统”—— 根据编辑类型(敲除、敲入、碱基编辑)自动生成适宜恒温扩增引物/探针,避免人工设计的误差;同时,AI可自动分析荧光曲线,区分“真阳性”“假阳性”(如非特异性扩增导致的荧光信号),提升结果准确性。
临床化:合规性与标准化针对基因应用场景,推动联用体系的“临床级标准化”—— 制定恒温荧光检测的操作规范(如样本处理、试剂质量控制),开发符合gMP标准的检测试剂,确保结果可追溯、可重复,满足临床审批要求(如FDA、NMPA的监管标准)。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与基因编辑技术的联用,是“精准改造”与“高效验证”的完美结合,通过功能互补形成了技术闭环,解决了传统基因编辑流程中效率低、灵敏度不足、操作繁琐的瓶颈,这联用不仅加速了基础研究(如细胞系构建、基因功能验证),还推动了基因编辑技术在临床处理、农业育种、工业微生物改造等领域的产业化落地。随着设备集成化、检测智能化、流程标准化的发展,二者的联用将进一步突破技术限制,成为生物技术领域的核心工具,为精准医疗、绿色农业、高效工业生产提供更强的技术支撑。
本文来源于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www.csy68.com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