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
产品搜索
产品名称
联系方式
  • 联系人:王壹飞
  • 电话:18925209261
  • 手机:18925209261
  • 邮箱:923597269@qq.com
  • 地址:深圳市龙华区观澜街道新澜社区观光路1301-8号101一二三层
公司动态

纸基微流控芯片与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结合

发表时间:2025-09-28

纸基微流控芯片以其低成本、便携性、低样本消耗量的优势,成为现场快速检测(POCT)领域的重要载体;而恒温荧光PCR检测仪则凭借无需温度循环、检测速度快、灵敏度高的特性,为核酸扩增与检测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。二者的结合将“微流控的样品自动化处理”与“恒温PCR的快速核酸检测”深度融合,突破传统PCR依赖大型设备、操作复杂的局限,尤其适用于基层医疗、野外检疫、食品安全现场筛查等场景,其结合机制可从“功能互补逻辑”“集成设计方案”“检测流程优化”“应用场景适配”四方面展开,揭示其技术协同性与实践价值。

一、结合的核心逻辑:功能互补与技术协同

纸基微流控芯片与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结合,本质是通过“芯片的样品预处理+仪器的核酸扩增与信号检测”分工,解决传统核酸检测中“前处理复杂、设备笨重、操作门槛高”的痛点,实现“样本入-结果出”的一体化检测,核心协同点体现在三方面:

样品处理的自动化与微型化

传统核酸检测需手动完成样本裂解、核酸提取、纯化等步骤,操作繁琐且易污染;纸基微流控芯片可通过预包埋试剂(如裂解液、核酸结合剂、洗脱液)与纸纤维的毛细作用,实现样品的“自动迁移与分步处理”—— 例如,将全血样本滴加至芯片的“样本入口区”,样本在毛细力驱动下先流经“裂解区”(预包埋胍盐裂解液,破坏细胞释放核酸),再进入“纯化区”(纸纤维表面修饰硅烷,特异性结合核酸,去除蛋白、杂质),最终在“扩增区”(预包埋恒温PCR反应试剂,如引物、探针、聚合酶、dNTPs)完成核酸富集,整个过程无需手动移液,且试剂预包埋避免了交叉污染风险。

检测设备的便携化与快速化

传统PCR检测仪依赖精密温度循环模块(升降温速率慢,需30-60分钟),且体积大、功耗高;恒温荧光PCR检测仪采用等温扩增技术(如LAMPRPACPA,反应温度恒定在37-65℃),无需温度循环,检测时间缩短至15-30分钟,同时仪器可简化为“恒温控制模块+荧光检测模块”,体积缩小至“手掌大小”(如便携式RPA检测仪,重量仅500g左右)。而纸基芯片的“薄型化”(厚度通常<1mm)可与仪器的“微型检测腔”完美适配,无需复杂的样品装载机构,进一步降低仪器设计复杂度。

成本与实用性的平衡

纸基材料(如滤纸、硝酸纤维素膜)成本极低(单张芯片成本 <1 元),且可批量生产;恒温荧光PCR检测仪虽需一定硬件投入,但相比传统实时荧光定量PCR仪(价格数十万元),便携式设备成本可降至数千元,同时芯片的“一次性使用”避免了交叉污染,无需复杂的清洁步骤,大幅降低基层检测的操作成本与维护门槛。

二、集成设计方案:芯片结构与仪器模块的适配

纸基微流控芯片与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结合,需实现“芯片功能分区”与“仪器检测模块”的精准匹配,核心设计围绕“芯片的流体控制”与“仪器的恒温-荧光同步调控”展开,具体方案如下:

纸基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分区设计

为实现“样本预处理-核酸扩增-信号输出”的一体化,芯片通常采用“多层结构+多区域划分”,关键区域包括:

样本入口区:通常为圆形或方形纸盘(直径5-10mm),表面经疏水处理(如石蜡印刷)界定区域,可容纳10-50μL样本(如全血、唾液、食品匀浆),部分设计集成“过滤层”(如玻璃纤维膜),去除样本中的颗粒物(如细胞碎片、食物残渣),避免堵塞后续通道;

试剂预包埋区:根据检测步骤分为“裂解区”“纯化区”“扩增区”,通过“冷冻干燥”或“真空干燥”将试剂固定在纸纤维上 —— 裂解区预包埋胍盐、Triton X-100等裂解试剂,纯化区预包埋硅烷化纸纤维或磁性纳米颗粒(用于核酸吸附),扩增区预包埋恒温 PCR 反应混合物(含特异性引物、荧光探针、Bst DNA聚合酶(LAMP技术)或重组酶(RPA技术)、dNTPs),且扩增区需设计为“透明窗口”(如覆盖PCR级透明薄膜),便于仪器荧光检测;

流体控制结构:通过“疏水屏障”(石蜡印刷的疏水线)界定流体迁移路径,控制样本按“入口区→裂解区→纯化区→扩增区”的顺序迁移,部分设计集成“阀门结构”(如温度响应型石蜡阀,升温后石蜡融化打通通道),实现分步反应(如先完成裂解纯化,再启动扩增),避免试剂提前混合导致的非特异性反应。

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的模块适配设计

仪器需针对纸基芯片的特性,优化“恒温控制”与“荧光检测”模块,确保与芯片的功能分区精准对接:

恒温控制模块:采用“薄膜加热片+温度传感器”的微型化设计,加热片尺寸与芯片“扩增区”匹配(如10×10mm),通过PID温控算法将温度稳定在目标恒温(如LAMP反应需65℃,波动范围±0.5℃),同时加热片需紧密贴合芯片扩增区,确保热传导效率(升温速率≥5/min,避免因温度不均导致扩增效率下降);

荧光检测模块:集成“激发光源”(如LED灯,波长根据荧光探针选择,如FAM探针对应488nm激发光)、“滤光片”(激发滤光片与发射滤光片,去除杂光干扰)、“光电探测器”(如光电二极管或CMOS图像传感器),检测窗口对准芯片扩增区的透明窗口,实时采集荧光信号(检测间隔10-30秒),并通过内置软件将荧光强度转化为“荧光增长曲线”,判断是否存在目标核酸(如阈值线以上出现荧光增长即为阳性);

人机交互与数据输出模块:简化操作界面(如仅“启动”“停止”两个物理按键),配备小型显示屏(如2.4英寸LCD屏),实时显示检测曲线与结果(阳性/阴性),同时支持蓝牙或USB数据传输,可将检测结果导出至手机或电脑,便于数据记录与远程会诊。

三、检测流程优化:从样本处理到结果输出的一体化

纸基微流控芯片与恒温荧光PCR检测仪结合后,检测流程大幅简化,无需专业技术人员即可操作,典型流程如下(以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为例):

样本加载(1分钟)

10-20μL咽拭子洗脱液(或全血样本)滴加至纸基芯片的“样本入口区”,样本在毛细力驱动下自动迁移至“裂解区”,与预包埋的裂解液反应,5-10分钟内完成细胞裂解与核酸释放(无需额外加热,室温即可);

核酸纯化与迁移(5分钟)

裂解后的样本继续迁移至“纯化区”,纸纤维表面的硅烷基团特异性结合核酸,杂质(如蛋白、盐类)随流体继续迁移至“废液区”(芯片末端的疏水吸收区),实现核酸纯化;随后样本在毛细力或轻微外力(如挤压芯片)驱动下,携带纯化后的核酸进入“扩增区”,与预包埋的恒温PCR试剂混合;

恒温扩增与荧光检测(15-30分钟)

将芯片放入恒温荧光PCR检测仪,仪器自动识别芯片并启动检测程序:加热模块将扩增区温度稳定在65℃(LAMP技术),同时荧光检测模块每隔30秒采集一次荧光信号 —— 若样本中存在新冠病毒核酸,引物与探针会特异性结合病毒RNA逆转录后的cDNA,启动扩增反应,荧光探针被水解释放荧光信号,仪器实时绘制荧光增长曲线;

结果判读与输出(1分钟)

检测结束后,仪器根据荧光曲线自动判读结果:若荧光强度超过阈值(预设的阳性判定标准),显示屏显示“阳性”并伴随提示音;若未超过阈值,则显示“阴性”;同时可通过蓝牙将检测曲线与结果发送至手机,生成检测报告,整个流程从样本加载到结果输出仅需25-45分钟,远快于传统PCR检测(2-3小时)。

本文来源于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://www.csy68.com/

 

联系方式
手机:18925209261
Q Q:
手机访问官网
友情链接: